WTF就很粗鄙,丟「路姆西」就大條道理?

梁振英一邊上載跟「路姆西」的合照,另一邊宜家就宣布要改名為「路福西」,還要表示感到遺憾。

要遺憾的,其實是香港人,因為一隻「路姆西」,揭露了香港很多人的不知所謂:左翼竟然會為用了一個資本主義商品而沾沾自喜、民間又以消費進行所謂的政治表態唯恐不及、而平時高舉「和理非非」的泛民、經常遣責語言暴力、包括早前對林老師說WTF不是的人,都同時欣然自拍、萬千閃咭耀香江;又丟又炒,樂此不疲。這一切,有如劉慧卿自己著DelayNoMore衫,但郤指責人講粗口一樣虛偽;口裏說不,身體郤很誠實

「快樂抗爭」的意思,是在抗爭中不要愁苦悲傷,要樂觀看待、積極奮鬥。並不是如這個「路姆西」般,有娛樂性就驚死執輸,以廉價搶了紀念品、舖了相、呃了like、沾了光,就以為「做咗嘢」抗爭了,得到階段性勝利,可以「比啲掌聲自己」。政治消費過後,就如集會捐款般,一切不了了之,跟左賊騎劫HKTV集會偽冒捐款一樣,只是自欺欺人。

平時口口聲聲「我討厭政治的人」,今日竟然會為一隻「路姆西」呼朋喚友、東奔西跑;你真的以為政治是一套鬧劇、抗爭只是一場遊戲?今時今日,咁嘅態度;工作就會被炒,香港就會被抄家。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65621733520787&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堆填區的聰明

人都死了,民間偵探在誇耀「戰績」之餘,還對事件發生時依循事主及警方資料,呼籲放下疑點將精力放在幫忙尋人的,大肆貶斥追殺。死了一個人還不夠,用一個生命來證明自己的對錯,真的很值得高興,仍要找陪葬嗎?

業餘討論總會流於各說各詞,甚麼都是有可能的;正如藝術,每個人都可以評論,但以非專業角度的就只是個人感受,這是常識。若一定要講對錯,將輸贏看得那麼重要,那就用比較學術的方法:權威援引 (authority citation),以專業角度衡量,無謂再糾纏於如個人觀後感的影評。

尋人專家張大偉表示,網民跟傳媒對此事廣大宣揚,正反兩面影響皆有:正面來說,連特首都注重這事件,警方辦事會更積極;「負面則是有時網民胡亂猜測,會發佈一些非真確消息,這可能會觸發犯案者的神經,令他可能會對BB女不利。」講完。

原來大家都只喜歡查案,破了案就功成身退,但一直掛在口邊關心B女的「前提」,就任由她丟在堆填區。作為一個人,若要以人命來表現聰明,本身就是一件很愚蠢,也很可悲的事,亦不必再談甚麼人義道德。

-

張大偉為香港著名私家偵探,世叔伯任職警界,入行超過三十年,被視為業內高科技偷拍及竊聽的先驅,與警方合作無間,有「尋人專家」外號。張大偉現時的私家偵探團隊共有5隊跟蹤小隊,共20多名成員。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62346827181611&set=a.470705843012377.1073741831.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用生命來證實對錯,值得嗎?

拐嬰案的結局,討論的焦點,放在「自導自演」而不在尋人,合理化了香港的冷漠。這種喜好偵查分析的思維方式,其實背後,就是香港一直高舉的社會價值:冷靜理智;所追求的,是高低勝負,也就是所謂的「醒唔醒」。但生命在前,「叻、冇比人呃」,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一個社會,如果無情,再叻都只能是一個機器。

這樣的結果,印證了慣以奇情做新聞的媒體論點,而用結果論歸結,亦似乎是一個方向勝利。但其實,作為傳媒,只要跟隨事實報導,依循事件發展傳播訊息;而公眾,在受訊後作出適當的民間反應就可以了,不需要因結果而推翻應作的處理。試想一想,身為父母,有朝一日若自己的孩子失蹤,而身處的社會,第一時間的思想方向,就是猜疑追兇而不是尋人,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偵查的工作,不應是傳媒或公眾的事,因為在缺乏掌握實證的情況下,一切都只能是猜測,不是對就是錯,跟不知公司生意實況在股市投機,是一樣的事。只是,在這一類案件作猜測的代價,要用一個生命來證實對錯,非常沉重。也許仍有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的警力,編制是世界第二大,警民比例亦已是世界第三,離台灣日治時期不遠。所以這種工作,請市民留給警察去做,香港不需要更多的偵探。

-

一點補充,若這個案例成為香港人的思考慣性,就會癫倒香港一直的法冶原則:必先假定無罪,疑犯不需證明自己無辜;這樣,就離鬼國更近。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61632973919663&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跨代剝削

其實香港人也許對政治,存著誤解,所以會將民主奉為理想,高高在上;但就是因為其形象高高在上,在香港這個凡事實際的城市,就被「實際主義」者視為虛無,而「理想主義」者又往往無力施為,最終就只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每一次都聲嘶而起,然後力竭而回。

香港的「實際主義」,源自難民心態,再被殖民教育深化。香港的公民追求,都只是由求「生存」到求「希望」再到求「機會」,講「理想」、談「夢想」根本從來都不存在,因為「唔實際」。直至近十年,要推銷所謂的才藝教育相關產品,「夢想」,就如「民主」一樣,被放在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位置,這樣,叫價就可以更高。

在香港橫行幾十年的樓奴模式,就如電影Matrix一樣:香港人用畢生積蓄放下首期,買一個連轉身都有困難的籠,然後每天工作供這個籠的建造費,每日電話、電視、上網、飲食、超市盡在旗下,更要每月交管理費,去維修計入建築成本的所謂共有空間,業權郤由大業主隨意圖利,但很多人還是趨之若騖;也是因為所謂的置業「夢想」。那個買樓致富的夢想,於九七移民潮後深化,普遍香港人都會認為樓能保值,卻看不到樓價可持續以高比率上升的原因。從前港人買樓,以實用面積計價,要自己髹油裝修、置電器傢俬,現在是整套出售,將這一切連設施食價計入,樓價當然會隨物價每年上升。但賣樓時卻沒有人會計算裝修及設施損耗拆舊,買方又只視為「升值」結果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就成買賣雙方左手交右手造就的長升神話。

若將位置倒轉,把物業折舊算在公司帳上,攤消成本就會變成管理費開支,又可從樓奴身上吸多一點血,就知這一切的荒謬。以所謂的持續上升遮蓋的拆舊減值,只是轉嫁到下一手買家,繼續音樂椅的遊戲。這些年來,在政府默許下以建築面買賣固然是問題,但香港人圖短利、貪即食的代價,就剝奪了原本可以豐憸由人的選擇。

在市場學中,建立品牌的目的,就是增加溢價;放於教育,父母就會更加心甘命抵。但這個「夢想」品牌,只是繼李氏樓奴後另一個商業模式的起始。由「興趣履歷」開始,香港的小朋友,從幼稚園到大學,東奔西跑累積「興趣」,持續不了的就是「生活體驗」,最少能放在「履歷」,從為求學到為求職,「興趣」只是手段,這就對了「好實際」的香港人的胃口。但背後,便能為西九這個商業工程,帶來大量「藝術」表演勞工,來支持未來旅遊娛樂工業;供應增加,成本便自然會降低,是很簡單的成本部置。但原屬商業投資上最昂貴的開發成本,就經「教育才藝」之名轉移到學生及家長身上。

這個「植商入學」的營運模式,是一個可千秋萬世的剝削架構,比李氏的請君入甕更加惡毒。現在的教育商品,由政商聯手製造「需求」,令小朋友「履歷」變成常規,利用父母們的「甘心」。一般人在樓價租值不斷上升、薪水停滯不前下,早已左支右拙,再加上這些日日新鮮的「栽培」子女代價,就會令可有的儲蓄化為烏有,連可不可以退休也成問題。到一個人的黃金工作期過去,就是子女上大學之時,一是由子女自己借貸學費,一是按樓幫忙。無論是那一條路,總之那筆債就是終其一生也脫不了身。

這一身債,如在老一代身上,就可能退休無期;如落在後生身上,就令其學業剛終、事業方始已舉步為艱。如今世界商管系統已然成熟,職場上升空間有限,所以薪資職位也當不會有甚麼大突破;這從行業頭面人物還是廿年前的那些人,就可以知道。既然薪水有限,會反哺的,就多少會影響自身發展,也會減低其對再下一代提供的資源。這一切環環相扣,令人一生只有不斷工作,代代相傳,社會的勞力人口就穩定了;供應愈多,勞工成本就愈低,有如法國大革命前貴族之下的奴隸階級,就渾然而成。這還未計,以為再無所求就可安享晚年的老屋被強拍。這一切在某程度上,是政商合謀下教育社會無情無義,數代以後,就是如今中共的地獄鬼國。


-


財閥的無愧

香港的財閥,從九七後,持著中共未經濟堀起前對港穩定的恐懼,用臨立會出賣港人利益,廢租管、集體談判權,削除民間反制;又以政商關係、延後利益,一直改變法制,製造對自己有利的營商環境,擴大壟斷,遇到反抗如反壟斷立法,就動用建制派、功能組別護航。這二十多年來,對香港民生的剝削,罄竹難書。今時今日,只是與虎謀皮不成反被咬,是沒甚麼好怨的。

對付資本家,共產黨是最拿手的,也許其當年對張子強的一番話:「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麽,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可以拿來好好自我反省。至於香港人,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朋友;想想過去廿多年是被誰怎樣的剝削,也想想現在怎樣可以利用狗咬狗骨的空間,然後反敗為勝、撥亂反正。

-

李嘉誠在《南方都市報》的專訪中道:「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就是最後那分錢,要很小心。」悦耳的超人邏輯,在香港郤只看到「賺到盡」的現實。

在李氏的辦公室桌頭的相框內,是一幅他自己寫的小箋:「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可皇國之外,為一人之榮,只見萬人之怨。

對社會,他說:「我認為提供免費午餐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唯有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羅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脫離跨代貧窮。」買不了樓、結不了婚、生不了仔,就沒有跨代貧窮的問題了。

繼續「問心無愧」吧。


-


從過去看將來,化失敗成教訓。

黃毓民投的一張棄權票,在公民黨梁家傑就誤導道歉後,人民力量仍不斷製造疑點,伙同媒體,利用一般人不明白原動議和修正案關係及議會程序,借機抹黑。既然如此,政治本是利益計算,那就回歸原點,計得清清楚楚,再加一個推演;從過去看將來,化失敗成教訓,使被一夜解散的民氣不致於全數浪費。看不了電視,就看清楚議員的面目。

既定條件:
內會議案決議,採取簡單多數票(simple plurality/simple majority),即贊成票多過反對票,即可獲得通過,棄權票不計算在內。大會議案決議,採取分組投票,要同時得到地區直選及功能界別的過半數出席議員投票贊成,議案才會獲得通過。如果有人在「原動議」提出「修正案」而獲通過,「原議案」便會加入「修正案」的措辭,這就如文法中的語法修飾詞(grammatical modifier),可以改變原有文句的意思。

議案推演:
以有強烈民意支持議案為基礎,將原動議「免費電視牌照申請中所有文件」換上「冇篩選的普選」,而「免除行會及商業機密文件」換上「有篩選的普選」,以兩個議案的投票結果,分析議員對將來「普選」議案的取態可能。(如果有人在「普選」原動議提出「有篩選條件的」修正案而獲通過,「普選」便會加入「有篩選」的措辭,變成「有篩選的普選」。)

投票分析:
綠色(不論有冇篩選都贊成)
紅色(不論有冇篩選都反對)
灰色(不論有冇篩選都缺席/棄權)
淺綠色(贊成有篩選,對冇篩選缺席/棄權)
粉紅色(反對冇篩選,對有篩選缺席/棄權)
紫色(贊成有篩選,反對冇篩選)
橙色(反對有篩選,對冇篩選缺席/棄權)
黃色(贊成冇篩選,對有篩選棄權)

其實這個議案的投票結果,顯示令人嘆為觀止的「基本盤」平衡穩定,但又有很強的機動性:若在內會原動議缺席/棄權的7票投贊成,議案便會通過,成為關鍵票可獲最大的政治籌碼;而大會採取分組投票,整體反對票不用多於贊成票,功能組別夠票,就可以肯定議案會被否決(就算用簡單多數,缺席/棄權的3個建制票,也足可平反敗局,所以就是黃毓民投贊成,也只能輸;一直缺席/棄權的2票,就是保險),計算非常精確。留意兩陣基本盤的「協調」,近似舊年選舉的配票情況;而從機動「規律」,則可見政治投機取向。

有趣的是,那一大遍「綠海」,只有「不論有冇修正都贊成」,看不到一點堅持。在整個議案投票中,唯一「贊成冇修正,不支持有修正」的,就是如今仍被政敵藉詞攻擊的黃毓民;至於投棄權票,也許就是在一個民情洶湧的議案中,堅持反對「有違原則修正」而不影響投票結果,又能與建制派劃清位置的選擇,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個投票,誰在堅持,誰在走位,誰只是爭取所謂的「階段性勝利」,清清楚楚。

-

現時立法會議席,一半由功能組別產生,撇除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30個功能組別的議席只需20多萬張選票,而35個地區直選的議席卻需要300多萬張選票。透過分組點票的機制,民意基礎小的功能組別議員可以否決由三百萬選民選出的直選議員。立法會議事規則第46條規定,取消議員的資格、發回重議的法案、彈劾特首、修改基本法、修正《基本法》附件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及修正《基本法》附件二:立法會產生辦法,更須取得至少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同意才獲通過。


-


香港的《1984》,「和平」就是「抗爭」。

一直以為對「新語」解究,每有新詞都戒慎恐懼,引源示例、拆解剖析,就可以提醒香港人對詞彙於政治思維之導向;然顧新忘舊,一回頭,殊不知其實早就開始,亦已殖入深化。

《1984》所提的新語例子,如「戰爭」就是「和平」那麼明顯着跡,香港人咁醒,點會中計?但實際上,左膠的一個「包容」已比較易於理解,仍可無限上綱混淆「文化」及「不文明」;而中產的所謂「理性」,就更把香港人將對待「剝削、不公平、霸權、侵佔」等應有的積極反對態度,變成「消極退縮」的冷處理反應。所以,香港人點止中計,正情已經中降;單單利用這一點「醒」,就已能將香港人的「自信」,變成負資產。

二十多年來,「和理非非」其實是一個封印,令香港人面對警察不公、土共橫行時,連一句粗口也不能說,忍辱就是「和平」、麻木就是「理性」、不反抗就是「非暴力」、不奮辯就是「非粗口」。現在的香港,除了休息、工作、再工作,就是遊行、集會、再散會,已成「傳統節目」,民運捐款也跟過年派利事差不多;可以預見,如果所謂的和平與愛佔中成事,將來自綁投降就是「抗爭」,政府也就不用再怕人民「造反」。有如《1984》的「和平」就是「抗爭」、「包容」就是「公平」、「麻木」就是「理性」,分別真的很大嗎?

「幻覺嚟啫,呃我唔到嘅」
如果牛頓根本就沒有被蘋果中頭,華盛頓的花園也從來沒有櫻桃樹,你還會以為改寫事實真的那麼難,而世事也都真的給施主看透了嗎?

-

數百年來,蘋果砸牛頓砸出萬有引力定律,一直是科學史上的佳話。然而英國皇家學會披露「牛頓回憶錄」作者威廉·斯蒂克利的手稿證明,「蘋果砸中牛頓」並不屬實,只是經過一代一代人,根據一段對話加工「演繹」而來,是一個渲染的故事,目的是推廣科普教育的。事實,是一個蘋果掉在地上,打斷了牛頓思考重力問題的思緒。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75055-1.shtml

華盛頓砍倒櫻桃樹道歉的故事,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誠實」典範。事實是,華盛頓的父親,在他十一歲的時候就逝世了,而在他維琴尼亞的家附近,也沒有櫻桃樹。這其實是聖公會牧師維穆斯 Mason Locke Weems 杜撰的故事,是為了推銷偉大領袖的形象。
http://www.tp.edu.tw/topic/201007/c1.html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7383851011242&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落後的外衣遮蓋不了35年的蒼老

從前科技不發達,每個人看電視都要安坐家中;然時代改變生活規率,對電腦的時間多過電視,要一家大少安坐家中吃飯看電視,已成難事。源用「古代」的電視收視率計算模式,用「機頂盒」只是以機械代替人手做「日記」,根本是換湯不換藥、瞞天過海,落後科技的外衣遮蓋不了35年的蒼老。

香港的「電視觀眾研究」,自1978年以日記簿形式,至1991年改用個人收視記錄儀。此研究除得到無綫及亞洲兩間電視台認可 ,還有4A廣告公司及影視處共同監察,理應廣為業界及公眾所接受,但時至今日,收視數據的可靠性仍備受質疑。「電視觀眾研究」本身是抽樣研究,準確及可信性的基本要求是:(一) 方法學的設計;(二) 研究設計的執行。而調查公司必須按合約的要求,於每年第三季進行全港性的「電視人口調查」Establishment Survey,以確立人口形態比例分佈,作為下年度之抽樣依據,如果發現有所偏差,須於十星期內糾正,並定期向電視台報告,確保代表性 (Panel Balance)。同時,技術委員會每6至8個星期開會,提出有關方法學和執行問題, 調查公司必須作出交待,甚至作出修訂。

這樣嚴謹的硏究理應可信,但要注意的「是抽樣及概念界定」,如何「定義」可以影響調查的方法設計,有導向性的調查大家也見不少了。而「被導向」的調查結果,就可以改變「研究執行」的方法,因果相隨;這跟政治上先改詞彙的「新語效應」是一樣的。還有其中的「客戶」關係:無綫亞洲的廣告市佔比率是95:5,而廣告商除了賣創作就是做media buy,當只有這樣極端的兩個「客戶」,但只有一個落廣告的選擇,可有的中立性最多就是5%。

現在網民呼籲熄電視表達不滿,因為收視率是以很少人見過的監察系統作黑箱採樣統計,個人相信作用不大,但既然有人發起而參與成本甚低,當聚眾練習也不是壞事。若以中醫理論止病於源,用藥之道由逆轉生態開始,改變病源適宜生存的環境就可去病更生;以香港電視生態論,要改變遊戲規則,沖擊的目標該是調查公司。

-

香港現時的收視調查服務是由尼爾森(Nielsen)提供,接替「央視」CSM,提供為期5年的調查服務,調查樣本以8百個家庭共2,400個樣本,亦加入互聯網直播電視的調查數據。尼爾森有一個 The Nielsen Code 中有這一條「Impartiality - Be influenced by nothing but your clients' interests. Tell them the truth.」這也就是很多西方機構為公司文化定位的核心價值 (Core Values), so, let's tell them the truth.

http://hk.nielsen.com/site/index.shtml

-

收視率=收看人數(或家戶數) / 觀眾總人數 (或總家戶數)。收視率指在某個時段收看某個電視節目的觀眾人數,以百分比表示。簡單來說,收視率的計算,是把接觸率及其收看的時間同時計算在內。而接觸率只計算被訪者昨日曾否收看過某些節目,至於收看時間(Intensity)就沒有包括在內。高接觸率的電視節目,不一定有高收視率,原因可能是觀眾只瀏覽一至兩分鐘就轉台。

一般由電視台委託調查公司,通過電話,裝置機盒或其他方式取樣調查來得到收視率;大部份的其他調查都是電話抽樣訪問研究,所得的結果是接觸率(Reach)。這個資料在「電視觀眾研究」的數據中也有類似的資料,但現時兩間電視台一般公佈的是收視率(Ratings),不是接觸率。所以現時許多其他抽樣調查公佈的數據是接觸率,並不是收視率。只不過他們往往混淆了這兩個基本概念,把接觸率當作收視率來公佈。而這兩個概念根本不可以作出比較。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4900357926258&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普選推演

黃毓民投的一張棄權票,在公民黨梁家傑就誤導道歉後,人民力量仍不斷製造疑點,伙同媒體,利用一般人不明白原動議和修正案關係及議會程序,借機抹黑。既然如此,政治本是利益計算,那就回歸原點,計得清清楚楚,再加一個推演;從過去看將來,化失敗成教訓,使被一夜解散的民氣不致於全數浪費。看不了電視,就看清楚議員的面目。

既定條件:
內會議案決議,採取簡單多數票(simple plurality/simple majority),即贊成票多過反對票,即可獲得通過,棄權票不計算在內。大會議案決議,採取分組投票,要同時得到地區直選及功能界別的過半數出席議員投票贊成,議案才會獲得通過。如果有人在「原動議」提出「修正案」而獲通過,「原議案」便會加入「修正案」的措辭,這就如文法中的語法修飾詞(grammatical modifier),可以改變原有文句的意思。

議案推演:
以有強烈民意支持議案為基礎,將原動議「免費電視牌照申請中所有文件」換上「冇篩選的普選」,而「免除行會及商業機密文件」換上「有篩選的普選」,以兩個議案的投票結果,分析議員對將來「普選」議案的取態可能。(如果有人在「普選」原動議提出「有篩選條件的」修正案而獲通過,「普選」便會加入「有篩選」的措辭,變成「有篩選的普選」。)

投票分析:
綠色(不論有冇篩選都贊成)
紅色(不論有冇篩選都反對)
灰色(不論有冇篩選都缺席/棄權)
淺綠色(贊成有篩選,對冇篩選缺席/棄權)
粉紅色(反對冇篩選,對有篩選缺席/棄權)
紫色(贊成有篩選,反對冇篩選)
橙色(反對有篩選,對冇篩選缺席/棄權)
黃色(贊成冇篩選,對有篩選棄權)

其實這個議案的投票結果,顯示令人嘆為觀止的「基本盤」平衡穩定,但又有很強的機動性:若在內會原動議缺席/棄權的7票投贊成,議案便會通過,成為關鍵票可獲最大的政治籌碼;而大會採取分組投票,整體反對票不用多於贊成票,功能組別夠票,就可以肯定議案會被否決(就算用簡單多數,缺席/棄權的3個建制票,也足可平反敗局,所以就是黃毓民投贊成,也只能輸;一直缺席/棄權的2票,就是保險),計算非常精確。留意兩陣基本盤的「協調」,近似舊年選舉的配票情況;而從機動「規律」,則可見政治投機取向。

有趣的是,那一大遍「綠海」,只有「不論有冇修正都贊成」,看不到一點堅持。在整個議案投票中,唯一「贊成冇修正,不支持有修正」的,就是如今仍被政敵藉詞攻擊的黃毓民;至於投棄權票,也許就是在一個民情洶湧的議案中,堅持反對「有違原則修正」而不影響投票結果,又能與建制派劃清位置的選擇,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個投票,誰在堅持,誰在走位,誰只是爭取所謂的「階段性勝利」,清清楚楚。

-

現時立法會議席,一半由功能組別產生,撇除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30個功能組別的議席只需20多萬張選票,而35個地區直選的議席卻需要300多萬張選票。透過分組點票的機制,民意基礎小的功能組別議員可以否決由三百萬選民選出的直選議員。立法會議事規則第46條規定,取消議員的資格、發回重議的法案、彈劾特首、修改基本法、修正《基本法》附件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及修正《基本法》附件二:立法會產生辦法,更須取得至少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同意才獲通過。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4536161296011&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傳媒解毒

香港現今的主流傳媒,不是自我審查,就是玩弄文字,製造誤導;讀者閱文時,請小心。

附圖是《明報》2013年11月2日的報導,文題是「商界憂發牌損公平制度」,導向是「發牌」損公平制度;但內文的實質是「有商家朋友向他反映對發牌風波的關注,憂慮政府破壞公平規則,關心本港現在到底是法治抑或人治」,指向是憂慮「政府」破壞公平規則,並非「發牌」損公平制度。題文相逆,不要說是手文之誤。

其實這種誤導手法,也不是第一次,比較複雜的,如2012年直選,也是《明報》,內文是「今屆立法會地區直選投票率超越上屆水平,為約53%,較4年前高出約8個百分點,投票人數更達約183萬,是回歸以來新高。」事實卻是,投票率53%不是新高,04年是55.6%,所以只用較低的08年作比較,突出百分點「增長」,再以「更」連接投票人數,後以「是回歸以來新高」作結。這個長句,「投票率超越上屆水平」是一組,「投票人數是回歸以來新高」是另一組,本無關係,數字只是附設,當中不用;或。號分隔,就是要製造「今屆立法會地區直選投票率超越上屆水平…是回歸以來新高」的誤解;而投票人數,因為人口會每年增加,所以是必然會按年上升的。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7652751984352&set=a.470705843012377.1073741831.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優先攤牌

其實一個香港議會,要做一個以「港人優先」為政策依歸的討論已經荒謬,又竟然會被所謂的民主派否決就更加奇情。從一個「港人優先」修正案,就可以預視民主黨及工黨的選舉部署;這一次投票也是攤牌,說明他們的選民目標,就是「新香港人」。

民主黨及工黨的選民指向,明顯是根據2012年的大選數據:投票人口360萬,老人票急升到60萬,未來幾年新移民人口可從每日150單程證預算,弱勢關係工黨票源,若以福利、工作機會壟絡就會比較容易;而如果中共大量殖民,以投票率53%推算,就算有普選都未必有用,所以民主黨支持大中華,就有望補救流失在本土的票源。這種做法,跟民建聯的擁抱回歸、蛇齋餅糉一樣,都是政治酬庸,為的是政黨,而不是選民。代價,就是香港的本土利益。

也許很多人對「港人優先」取態被指的歧視,還會有點迷糊。這很正常,因為這是他們一直沿用,而行之有效的辯說方式:將一切有利自己的所謂「理據」無限放大,如普世價值、和平與愛的至高無尚位置,跟著就可以在道德高地,指摘反對者視野狹隘,更可扣上法西斯的帽子。用無限上綱辯論是沒有反對餘地的,所以在是否分化、歧視、排外上討論就只會愈辯愈空泛,理論總是各有其理,但一般市民就愈聽愈不明白,最後不了了之,目的就達到了。其實,對這類偽邏輯的議題,最好的方法是將焦點收窄,放回現實:叫任何不支持「旺角優先」的去選旺角區議會,看會有甚麼結果?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7081362041491&set=a.470705843012377.1073741831.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在體制上,以紀律控制警察、以內交腐化廉處、以搶地挑撥宗族、以釋法解體法律、以行會破壞制度,是自毀公信,分化社區關係;在民政上,以土共破壞表達自由、以港共恐嚇學術自由、以發牌拑制傳播自由、以殖民侵蝕生活自由,是清洗文化,收窄自由思維。

從這些年來的一連串步署,很難相信電視發牌事件只是一個行政失誤。由宗教、教育、地權、社運、娛樂,是用議題區分羣眾。層次是逐步上升,目標羣都有特定主體:教徒、教師、家長學生、財閥鄉紳、社運青年、家庭煮婦、傳媒;而作挑動的,也有對象編制:土共、港共、敎局、行會。制約的都交給警察,輔以退休同僚支緩;政制的留在議會,用建制派防守。有規有序、層次分明。

從這一步一層以車看砲,就似奕棋,將香港人各個階層於現實中會作出的反應及時間掌握,網絡廿三條就留以制禦難受控制的網民;這一切的「真身」,可能就是所謂的「通盤考慮」、「階段性」實施,作實質的沙盤推演。而每一個事件,一到失控邊緣,只要撤招就能止了;電視風波搞得再大,一發牌就可令羣眾回家看電視,風險低之餘,戰場亦只在香港,蔓延性是可控的(contained)。既然可以只勝不敗,當然樂此不疲,拖得愈長就愈能摸索對方底線;而蠢不蠢,一笑置之就是了。

各位觀眾,遙控在您們手上,如何選擇只在一念之間;香港人能在電視上看到甚麼,香港的將來就是甚麼。整件事最愚蠢的,是撩著一個懂得政治但不想參與政治的人;這類人,「真係唔好激嬲佢囉」。

-





呼籲:「萬人齊撐!!!快發牌比香港電視!!!」專頁最近宣傳的「11‧6公民拘捕」是另一次未獲「香港電視職工會」同意的騎劫,所以unlike避免傳播率繼續被騎劫,及防止誤導影響運動,是很必要的。

這類公民運動騎劫,跟現時香港代辦出賣選民很相似,like呃了、票投了就啋你有味。可以不斷重覆出現,就是因為沒有懲罰,「票債票償」,一直都只是口號。因此提議做一個公民投票的練習,「like債like償」:

【一】請unlike「萬人齊撐!!!快發牌比香港電視!!!」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upporthktv

【二】轉like到「香港電視職工會」專頁,歸還傳訊主權,保持直接資訊聯繫,繼續支持運動。
https://www.facebook.com/HKTVNetworkTradeUnion

民權意識,無論是like或是票,都是要由公民緊握票權在己手所開始的。請給你的like一點尊重、給你的選票一個尊嚴,被人呃了,就自己把它們都要回來;請廣傳。

賊性難改

《警訊》時有呼籲市民小心被騙,騙徒或趁臨近歲晚「搵快錢」騙財。鑑於近來《天仙局》此起彼落,就試做一個「港交左膠比較文學」練習。希望市民要提防膠人,小心選擇投資產品,便宜莫貪。

「讓這口煙跳昇 我身軀下沉 曾多麼想多麼想貼近」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陸兆禧,月初才表明決定不在香港上市,現在卻「轉口風」;表明集團並不是要「趕時間」上市,而財務狀況健康,沒有還債壓力,沒有再提到要到美國上市,又稱集團一直以來鍾情來港上市。而主席馬雲對未能在香港上市,覺得好「遺憾、失望、傷心同委屈」,曾言好愛香港,亦會移民香港,要回報香港的股民。

「歷史在重演 這麼煩囂城中 沒理由相戀可以沒有暗湧」
要去愛一個人,但又要「被愛」的人,改變以往的原則,依你所謂「愛」的方式不接受就令你覺得「委屈」?這個「被強姦而反抗就令人受傷」的強國邏輯,請把它留在大陸。至於回報香港股民,從以分拆剔除外資的歷史回報方式,香港也不太習慣;況且,若李超人是「小學程度」的話,強國「大學程度」的回報,香港人是受不起的。所以,承蒙錯愛,心領了。而既然不「趕時間」,又不會影響新借貸業務的儲備,那就等為回購雅虎所持一半股權的逾40億美元銀團貸款,還清後仍可保持控制權再說吧;不急的,香港離五十年不變,還有一點時間。

「然後睜不開兩眼 看命運光臨 然後天空又再湧起密雲」
其實無論是來港上市或者移民,是去人家的地方,用人家的方式生活,不能適應是閣下的問題,人家是有權不包容的,尤其對那些「不給便會走、遲早要接受」是很難包容的。如適應不到覺得「委屈」,可以離開,只是一個選擇,香港是不會覺得「遺憾、失望、傷心」的。同樣的道理,香港電視政總集會「被騎劫」,繼而「被捐款」,左膠也不必覺得「委屈」;去吧,無謂再回頭,揮一揮衣抽、不要帶走一片雲彩。

「其實我再去愛惜你又有何用 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
不謀而合,阿里巴巴「轉口風」同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再發表文章,以香港不能「錯失一整代創新型科技公司」上市為由,呼籲討論如何「給予科網公司創辦人特權而又不損公眾股東利益」,例如只有代表「新經濟的創新型」公司才可獲得一定特權,而「獲得特權的必須是」創辦人或團隊等,強調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害怕悲劇重演 我的命中命中 越美麗的東西 我越不可碰」
可以神奇地給予「特權」而又「不損公眾利益」?既是特權,就必有凌駕性,在股權分佈上若為同股同權,要創辦人有多一點的權利,而沒有令一般股民少了權,就已經超乎數理原則,能解的話,該可競逐諾貝爾獎。馬雲懂太極,一進衡一退一方増平一方減的道理,也該很明白吧。其實在轉移支付寶股權時,也是用「保證公司健康、安全、持久發展」護航的,但大股東雅虎稱事先毫不知情,而事後股價更曾有累計17.13%的跌幅;「給予科網公司創辦人特權而又不損公眾股東利益」?大如雅虎也不能倖免,小股東又如何保身。馬雲曾反覆提到「香港若失去阿里巴巴,資本市場交易額將大幅落後」,這個論調跟李小加的「錯失一整代創新型科技公司」是一致的;但就是以科技領導世界的美國,也沒有一家公司可以代表一整個行業,更諻論是一代一方,除非容許壟斷。要「獲得特權的必須是」,就要造一種壟斷制度,放於香港這個以「同股同權」的自由交易市場,是投毒;而擺賣侵權產品仍可上市集資,也很「新經濟」很「創新」。有自信是好的,但若只是一個從抄襲而來、附專權以得壟斷、又會賣友求榮的集團,還不可一世的夫子自道,那就要看若上市集資不成,還不了銀團貸款,誰會失去集團控制權。

「你的心和眼口和耳亦沒緣份 我都捉不緊」
這類情節、對白,跟近日的「左膠騎劫天仙局」,引發無限聯想。「個人觀點」是很好用的,有距離,脫身就容易。用在左翼21的回應聲明中,也是「根據此一原則,並不會干涉會員以個人身份參與」,沒有介入的任何運作,包括籌款。一個全民運動,由一開始就隱名,事前已不斷有呼籲「不要左膠參與」,但就是到了要進行程序討論,到了台上自述背景時也沒有說明,直至被趕下台復被起底才原形畢露。而一個普通人,或一個自稱「沒有經驗」的「臨時」團體,也不會有籌款箱吧,難道用個人身份就可以借用?由「萬人齊撐!!!快發牌比香港電視!!!」到「民間開放電視行動」再到「個人身份」,這個「離岸結構」跟上市公司用互控的方式一樣精彩,在商業上的作用,就是要抽離。整個事件最沒法預期的,只是破紀錄兩日累計逾四十五萬民眾的反應,說沒有組織過是很荒謬的。

「仍靜候著你說我別錯用神 甚麼我都有預感」
這就是美學距離,而既然是藝術,就可以說「你識條春咩!」,如附圖一樣。這個語言偽術的邏輯框架,足可媲美黃子華的「揾食啫。犯法呀?」,運用得好,可以天下無敵。而結論就是,三個字:賊性難改。

-




停下來,為了走得更遠。

香港的公民運動裹足不前,除了自私,就是因為不肯停下來。搞工運的讓公司繼續運作,搞學運的讓課堂如常進行;香港可以沒有民主自由,但不能沒有工作,就是不能停一停、想一想。

僱主用以控制僱員的最有效手段,一是錢、二是時間;政治用之於民,亦是一樣。過去二十多年,由廢租管、停建公屋、政府公務外判、到拖延反壟斷法,將房屋負擔由公轉私,供求逆轉下價格上升,加上政策傾斜令壟斷持續擴大,造就一個李氏集團的Matrix生意模式:以樓價上升製造幻覺,令人用一生精力買一個僅堪居住的空間,再每月付管理費加電話、電視再到超市餐廳商場花盡餘數;所謂「資產」,只是銀行按揭的「資產」,卻是大部份自住戶的「負債」,這稍懂會計帳目的都該明白。香港現時所謂的「增值」,只是從社會上大部份人的銀包,走到小部份人的夾萬。為了自由行的3%GDP,如何能賺回樓價鋪租的倍數上升?這就是半澤直樹的加倍奉還,但香港人是被還的一方,更是下跪來被奉還的。香港人,請停下來,不要只顧份工不顧自由為自己掙一點時間,爭一個空間思想;想清楚,奴隸,都是有不斷的工作的。

「資產增值」在香港,就如信用咭最低還款額的糖衣毒藥,能用信用額透支作資本增值的幾稀,累積負債的卻者眾;而能以透支作增值的,也多是本來就不需要貸款支持生活的人,這就如能於樓價升值賺錢的,也大都不是自住單位。負債愈高、選擇愈少,押下一生為一個單位,就是令香港人只要有一份工,就甚麼都無所謂的原因;自由,其實從買樓時簽下一個名,就已經賣了。而廢除集體談判權,加上中共殖民勞工供應增加,令資方議價及訂價能力上升,再來SARS及金融風暴冲撃,配合傳媒造成普遍社會認知,打工階層意志潰散下接受壓價,香港經歷長時期勞工剝削,無償OT無日無之,很多人亦已視作正常,這就成奴民意識內化。

債務壓力令人缺乏安全感,所以會不斷工作,造成生活失衡;但壓力愈大、安全感愈少,就愈對職位擔心,愈會容易接受不公平,愈累積就愈不安,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而當人連思想的時間也沒有,自由、民主、公義這些非實質慨念就不會想,也當然不會追求。日子也過不好,又怎會再想要付出?但當一個社會的大部份人都不會追求理想,就只會下沉。香港人連所謂投資,都只是會問冧把,跟著就以主觀猜測當客觀分析,但最基本的公司財務報表看都不看。對民主自由不公,遊行、集會、捐款之後就散,就如買股票輸錢後再死慳死底再搏過一樣,不斷輪迴失敗。

但就是以最功利的思維考量,香港一年中,比較大的社會議題只有數個,若每個香港人,都肯身體力行堅決抗爭:花幾分鐘做一個聯署、用幾小時投一個票、用幾日做一個罷市,更可以利用病假的灰色地帶,其實代價已經很低。百萬人停工的社會成本,沒有任何政府可以負擔,這是公民運動的最大殺傷力;不想冒公民抗命風險的話,告假停工就可以了。重病不休息不戒囗就如自殺,死亡是必然結果。現在香港病重,香港人可不可以停一停、看一看,就算你討厭政治,或不在乎這個地方的存亡;但起碼,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請好好記著這個城市死前的模樣。也許,就會知道,香港,其實還是可救的。停下來,只是為了要走得更遠。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1694899246804&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英雄本色

「我衰咗三年,我等一個機會,爭番口氣,唔係要證明話比人聽我威,只係想話比人聽,我唔見咗嘅嘢我想自己攞番。睇吓你自己,睇吓你自己似乜嘢?做衰人嗰時比人鬧,做好人嗰陣,連行兩步都比人跟蹤;你有爭取過機會咩?你冇,冇呀。」香港,都係一樣。

一套《英雄本色》,彷如香港的《對照記》。譚成本為司機,不擇手段出賣,路邊對Mark哥擲錢一幕,看過的,該不會忘記。但時至今日,自以為「超英趕美」的土大爺說「沒有大陸,香港連水也沒得喝」,很多人卻甘於受辱,視如聖喻、奉為上賓;由自由行到豪宅,只一個天璽便見到上千的所謂排隊富翁,對土豪擲錢甘之如貽。下為錢屈、上為權跪,所以如今連一個僕國也看香港不起。

通藩賣國、犬儒勸忍的角色,自甘墮落、引匪入村的戲碼,從來在電視電影都婁見不鮮。年少時總覺無稽,亦當然會有鄙視;但見今日香港,竟然又活現眼前:土共橫行、左膠護駕、愚民積弱。只知掙錢而不知爭自由,要有 A Better Tomorrow,先要有 A Fairer Present;要爭口氣,先直腰骨。

-

《英雄本色》本來是1967年由龍剛導演的同名電影。吳宇森的版本主要情節與龍剛版本的相同,但亦加入了很多新元素。當中宋子豪從台灣回港後,與Mark 哥受形勢所迫受盡欺凌,某程度其實是當時吳宇森與周潤發在真實世界的寫照。首映時曾獲海外電影界和媒體廣泛稱譽,被認爲其優秀程度,是足以與同期荷里活優秀動作片齊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37386626344298&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離地中產的褻瀆

「獨立?這是中產階級的褻瀆。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個靈魂,都依賴於彼此。」蕭伯納如是說。

「離地中產」雖然只是一個慨括詞,作用是形像化,令論述目標指向更加清晰。在香港作政治評論,凡牽涉批評中產階級的,都要承受流失支持舊民主派市民的風險,所以利益是否「離地」,是一個關鍵,這個要分得很清楚,不要一看到批評中產,就自己對號入座,或緊閉耳目,或頑石亂投。

離地中產多受批評,因為今時今日在香港能居中產的,多曾受惠於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享受過香港最輝煌的時光,但對現在社會的不公,卻又多是最冷漠的一羣,利益亦可以隨時抽離。常言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但事實上又受益最多、關心最少;被批評,是合理代價。中產受責,因為他們該是社會中最有力量的一羣,但又總是最會用各種「理由」去令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就甚麼都不做。看到現在出來衝、做社會運動的,都多是年青人,甚至是中學生,其實是應該感到慚愧的。

而當年香港勢盛,看不起大陸人叫人做阿燦、在大陸指指點點說老土落後不文明、玩女包二奶開廠剝削工人汚染環境的,和現在養尊處優口口聲聲說要包容隨處便溺、單飛雙飛爭床位、自由行走私奶粉的,亦有很多其實都是同一班人。就因為自己不住上水粉嶺、不用排隊爭學位、不需撲奶粉餵子女、也不是住劏房;可以置身事外的,當然是甚麼也可以無所謂,但年輕一代陷水益深、蹈火益熱,求的只是撥亂反正,不是和理非非的光環。

懂知恩的,就自己去報;作過孽的,該自己去償,不要叫現在由一出世就被搶奶粉、學位、職位、床位的一羣去包容;他們沒有受過社會最多的好處,卻承受着最大的傷害,忍耐的血淚也該止了。

-

"Independence? That's middle class blasphemy. We are all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every soul of us on earth. " George Bernard Shaw

伯納刻苦自學,在大英博物館讀到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加入費邊社,以社會改革為己任。共寫了52個劇本,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不義、自我奮鬥的精神以及對習俗的反叛。其思想深受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及尼采的影響,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蕭伯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把獎金創立英國瑞典文學基金會。蕭伯納曾在1933年到中國訪問,在2月11日乘不列顛皇后號抵達香港,遊覽了太平山文武廟和銅鑼灣天后廟,到香港大學演講,曾會見魯迅、蔡元培、梅蘭芳、宋慶齡等人。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35155919900702&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民主是站起來爭,不是跪下來求的。

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 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從所謂的「和平佔中」一路走來,想到胡適曾說的話,不勝唏噓。

低頭自綁還好意思說要爭取的是人民作主?是不是精神分裂?政治從來就是一個利益的爭逐地,分別只在於公平與否既是利益鬥爭,一切自然亦源於利益分配,道德說的是讓政治說的是謀,基礎上已是自相矛盾。和平佔中的「不是要奪權、不是搞顏色革命、不是外國勢力的棋子、不是要泛民政黨執政或某人當選、不是暴民抗命」是繳械示弱既然跪了下來就不必說還有甚麼公平了沒有公平又談何民主成功的公民運動,永遠是在不要失敗的理念下進行的,而犠牲,只是要堅持不要失敗的代價。佔中香港現時最重要的公民運動,若這種軟弱的抗爭方式落地對以後社會運動的遺害會比當年六四於人民大會堂更甚,將皇權由學生內化到中產封建復

在自己主場堅持用他人定的遊戲方式爭逐,是畫地為牢引頸待宰。黄毓民說的直接民主,或者陳雲的城邦自治,都不是叫價太高,而只是自重;任何人準備押上自由去搏奕時,要爭取的當然應是尚品,就是要賣亦該善價而沽。若要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下注,而只去換取委曲求存的妥協,這不是自毀身價,就是自甘墮落。不要再叫人綁著手抗爭民主是站起來爭,不是跪下來求的。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34762403273387&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民資模糊

「和平佔中」運動公布籌款計劃,透過呼籲市民捐款、名人飯局、義賣等方式,以應付商討日、公民授權活動及宣傳等費用。早前七一已籌得120萬元,期望在未來九個月籌得餘下的500多萬元。一個香港現時最重要的公民運動,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清晰的目標。

「和平佔中」一直只著眼於商討運動如何不是甚麼,但對原來的普選目標卻愈來愈模糊。於「真普聯」與「學民」分別宣示普選方案及公民提名時,亦沒有清晰立場表述,就是戴耀廷最近的文章,仍然只是解釋「和平佔中」不是甚麼:「佔中」不是要奪權、不是搞顏色革命、不是外國勢力的棋子、不是要泛民政黨執政或某人當選、不是暴民抗命。」一場大型公民運動,不將焦點放在目標、明確定義,而只在「商討」否定批評,是很奇怪的。

這種討論手法,是否定法,以蘇格拉底反詰法 (Socratic Method) 為例,可以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並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這種方式用於辯論,是無可厚非的,但若用於羣眾,只會愈辯愈模糊;因為於羣眾運動,要的是非常清楚的目標以聚眾領航,而「不是甚麼」,亦不代表「就是相對的甚麼」。這一點,要捐款的市民,請想清楚。

-

民間資源有限,尤其在現今香港已非均富的環境下,僧多粥少,所以在捐款及作義務工作時應有所選擇。從今年七一的捐款數字,可見佔中為民心所向,但要深思的是,捐款背後的利害損益。佔中的大部份參與者背景都是泛民,今次捐款其實很大可能會造成資源重疊,令少數派可取資源更少,影響擴展能力。而既然佔中為聯合行動,較合理的做法,應該是聯合籌募,或按參與人數比例支援,令資源分配減少壟斷,避免重蹈民主黨、支聨會、教協的專利營運模式出現。

對佔中運作產生的影響,要小心檢視推敲,否則很容易便會因為找代辨的習慣心態,令民間資源出現錯配,更難扭轉社會的不平衡。若民間資源可以分配平均,不同聲音亦會較易各自發展,專注於政制推動,令政治環境更加多元,單一壟斷便難以出現。

-











利用天真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表示,中國近年國勢上升,西方國家不想中國升得那麼快,他們只會著眼自己國家利益;所以香港人不要那麼天真被人利用,而要認清國際角力形勢。

這類「温柔恐嚇」近年聽了不少,就如「和理非非自綁式佔中」會被騎劫一樣;大型羣眾運動是不能被騎劫的,唯一可能騎劫的,是將一個看似是全民的運動,用所謂的「理由」,限制於只一小部份人進行,這也是為何現時佔中愈講愈退,不想太多人參與的原因。一個大話要講得好,往往都需要一個事實作為前提;而於政治,亦當然是為利益不是求理想,堂堂人大,不至於那麼天真吧?至於究竟是誰天真,就來好好認清「國際角力形勢」:

西方國家要幫港人爭普選,因為他們只會著眼自己國家利益,是事實。截至2013年6月,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2129億港元,若香港淪陷,佔中失控,各國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就要陪葬。在港上市的1575隻股票市值已經逾21萬億港元,
參與Interbank Market融資的有34個國家的七成主要銀行,還未計其他金融產品。稍為計算一下,總外資佔港交所市值超過七成,減去國企也佔愈三成,說的外國利益就愈6萬億港元。當年金融風暴天下大亂,美國的QE1亦只是用了約5萬億港元救國;這就是西方國家要著眼的利益。而710隻在港上市的國企,單單由1993至2012年就已經在港集資逾3.3萬億港元,走資洗錢更無從巧究,但已經可知這代價有多大,中英美又為何會那麼緊張,也就是所謂的「國際角力形勢」

香港今時今日,工業凋零,能與中共搏奕的就是港交所這個金融系統,外國勢力只是工具,能用則用;如白宮聯署一樣,靠的是民氣,一有足夠授權,足可挾諸侯以令「天子」。既然是角力
要以小勝大就要因勢利導

至於范婦人質疑英國外交官員高調表示願意為港普選提供支援,指英國若真心幫香港,不如給予香港人居英權;香港人連入大陸也要回鄉證,還好意思要求居英權?
中共的販夫走卒,先問問自己香港做了甚麼,說這些蠢話醜不醜,拜託。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32392383510389&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

從阿里巴巴看中共大盜

阿里巴巴要來港上市,由持勢凌人出言恐嚇棄港赴美,到要改善公司形象,強調對香港有「情意結」,某程度上跟中共對待香港的態度是很相近的;有些人還可惜阿里過門不入,卻不知是大盜臨門。

阿里巴巴的主業,同大陸很多生意一樣,靠的是中共的貪汚法,造就神抄之台。之前要求在港上市時,維持其缺乏監管的不公平股東投票權制度,就是中共一貫的「國家是人民的,但權是政府的」方式是一樣的。而那個若港交所不妥協就去美國上市,也跟香港不低頭就在上海搞自貿是相彷的。

須知道,要將神抄之台在美國上市,就先要將大盜平台上的冒牌貨清除,不然就會面對難以計算的法律訴訟後果;但若要將所有假貨下架,平台就必然會大幅痿縮,生意無以為繼。這個情況,同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相類:開放匯管要承受貨幣市場挑戰,一失守中共就要倒台;操作上,要放棄半開放資本帳,但要開放就先要有審計制度,而要有審計就先要有法治,要有法治就先要冇貪污,要冇貪污中共就會瓦解。所以在財金系統上,不論是中共或是阿里,都是他們需要香港多於香港需要他們;而有求於人仍會惡型惡相的,都是賊匪本性。

環顧天下,交易所有112個,但能發展成主要交易市場的只有21個,而香港世界排名第6、亞太第2,港元更是亞洲第3、世界第8交易量最大的貨幣,靠的是法制健存;因為股票本身只是一張沒有實際價值的紙,賣的就是「信任」。投資是一個計算風險的操作,沒有法律監察,票據上反映的數字就沒有保障,無信不立。所以若接受大盜條件,就是引狼入室、自毀長城,將港交所變成黑店。

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先決的,是原則。其實一個地方的財金能力,是應該跟公民權力成正比的,可惜香港有太多人仍依存着很強的求主思維,不思自主。若香港淪陷,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就要陪葬,稍為計算一下外國企業在港的資產,只是國企就佔一半,總外資佔港交所市值超過七成,就知道這代價有多大,亦能了解英美這些外國勢力又為何會那麼緊張。只看到自由行的3%,而看不見港交所的73%;人不自知,就無自信,豈能自強。

-

阿里巴巴有迫切上市集資的需要,包括德意志銀行、花旗、星展等9家銀行去年為阿里巴巴借出逾40億美元的銀團貸款,讓阿里巴巴回購雅虎所持有的一半阿里股權,首次還款期將於年底屆滿,第二期則是明年3月底到期,所以要盡快上市。馬雲曾反覆提到香港若失去阿里巴巴,資本市場交易額將會大落後,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可提名董事會過半數人選,有違香港奉行的「同股同權」精神。不守公平規則的,請過主。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31614483588179&set=a.353900724692890.82537.349165895166373&type=1&theater